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

動物成語 作業請看這裡

請把自己的成語找到之後,將資料用回應(我有話要說)的方式全部皆在這篇文章底下
相關內容請看黑板:

範例如下--------我就用鷸蚌相爭來作例子

標題:鷸蚌相爭
典故:原始故事的介紹...沙灘上,有河蚌出來曬太陽...
出處:戰國策
語意:意指雙方爭執不下,最後兩敗俱傷,被第三者介入獲利。
資料來源:康軒版第十一冊國語課本第二課

作業完成人:WINWIN 98-9-16

37 則留言:

  1. 標題:九牛一毛
    典故: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。據《漢書.卷六二.司馬遷傳》載,當時漢武帝命令李陵將軍出兵攻打匈奴,終因人力缺乏而戰敗投降,漢武帝得知後非常生氣,而誅李陵全家。司馬遷挺身為李陵辯護,但漢武帝不聽,反而將司馬遷囚禁,後來並處以殘酷的「宮刑」。因此司馬遷受到極大打擊後,本想一死了之。但他仔細一想,覺得像他這樣官位低微的人,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殺,就像九頭牛身上少了一根毛,一點影響也沒有。而世人也不會把他和壯烈成仁的人相比,只會覺得他死有餘辜。人都會死,但死有重於泰山,也有輕於鴻毛。於是司馬遷決定忍受屈辱,堅強的活下去,並且完成《史記》這部偉大著作。
    出處:漢書.卷六二.司馬遷傳
    語意: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。
    資料來源:教育部成語字典(http://dict.idioms.moe.edu.tw/chengyu/pho/fyu/fyu00344.htm)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標題:狗盜雞鳴
    典故: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,打算加以殺害。孟嘗君的門客,一個裝狗入秦宮偷狐白裘;另一個學雞叫使函谷關關門早開,孟嘗
    君因此而脫難。
    出處:戰國策
    語意:比喻有某種不足稱道的技能之徒,或指卑下的技能。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09070304283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標題:扁鵲投石
    典故:秦武王有病,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給他治療。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訴給扁鵲,請求扁鵲予以治療。
    可是,秦武王的左右近臣趕忙出來勸阻,說什麼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前,眼睛之下,扁鵲未必能治好。萬一出了差錯,大王會耳不聰,目不明。扁鵲聽了,大發脾氣,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,對秦武王說:“君王既然跟懂得醫理的人商量治病,卻又讓不懂醫理的人從中作梗,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,那你此舉必會亡國!”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。
    出處:戰國策
    語意:形容頭腦清楚,眼光敏銳。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6110508873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標題:虎假虎威
    典故:老 虎 捉 了 一 隻 狐 狸 , 狐 狸 說 自 己 是 上 天 派 來 管 理 百 獸 的 , 若 老 虎 吃 了 牠 , 則 是 違 背 天 帝 的 命 令 。 狐 狸 請 老 虎 跟 在 自 己 後 面 走 一 走 , 看 看 百 獸 怕 牠 與 否 。 結 果 老 虎 跟 在 狐 狸 後 面 走 , 百 獸 都 紛 紛 逃 跑 。 其 實 , 老 虎 不 知 百 獸 是 怕 自 己 , 還 以 為 是 真 的 怕 狐 狸 。 (出 自 《戰 國 策 . 楚 策 一》)
    出處:戰國策
    語意:依 仗 別 人 的 威 勢 以 欺 壓 他 人 。
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www.chiculture.net/0207/0207lit/0207lit_idipo_d002.shtml

    回覆刪除
  5. 河東獅吼.
    one.動物有關: 跟獅子有關.

    two.典故:

    宋代文學家蘇軾有一位好朋友,名叫陳慥。蘇軾被貶到黃州時,常常跟他往來,一起聊天、遊玩。陳慥也十分好客,常設宴款待各方好
    友,談天說地直到天亮。但他的妻子柳氏個性凶悍善妒,不喜歡他這樣通宵達旦地玩樂,常常在大家聊得高興之時,在隔壁房裡像獅子怒吼
    般大叫,嚇得陳慥直發抖,連手裡拿的枴杖也掉落地上,內心茫然而不知如何是好。曾為座上嘉賓的蘇軾便以此寫了這首小詩,開開好友的
    玩笑。因為陳慥的妻子姓柳,而河東是柳姓的郡望,蘇軾便用「河東獅子」暗指這位凶悍善妒的夫人。後來「河東獅吼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
    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妻子凶悍發威。

    three.出處:
    宋.蘇軾〈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〉詩(據《蘇東坡全集.前集.卷一五》引)

    four.語意:
    比喻妻子凶悍發威。#語出宋.蘇軾〈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〉詩。△「季常之癖」

    five.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5040807739 (知識發問)


    薄荷 . 2009 . 09 . 16 打

    回覆刪除
  6. 標題:三人成虎

    典故:據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載,戰國時代,各國彼此互相攻伐,往往造成國勢衰弱,民不聊生。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,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,互相結為同盟,不再互相攻打。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,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。在這種情況下,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,魏王還派大臣龐隨行。龐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,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,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,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,說道:「大王,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,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不會相信。」龐又問:「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。」龐繼續問道︰「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那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。」龐接著說:「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,這是顯而易見的事,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,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。我這次去趙國之後,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,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,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,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!」魏王答應了龐。等到龐離開魏國之後,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的壞話,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,但時日一久,內心也不得不動搖。等到太子跟龐回國之後,魏王就疏遠龐,不再重用他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三人成虎」,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

    出處:戰國策

    語意:連續三人說街上出現老虎,就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。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#典出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。
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dict.idioms.moe.edu.tw/mandarin/fulu/about_main/samebook/sb/b02_01.htm
    (教育部成語辭典)
    我個人很推薦
    使用看看ㄅ

    回覆刪除
  7. 典故:曹操據有荊州後,派劉巴去招納長沙、零陵、桂陽三郡。但三郡不久被劉備所得,諸葛亮勸劉巴歸附劉備,劉巴說:「我受命而來,不成當還,理應如此。足下又有什麼可說的呢?」
    後來劉巴入蜀,益州牧劉璋見了劉巴,驚喜不已,每有大事就來詢問他。後來劉璋派法正去迎接劉備入蜀,劉巴勸諫說:「劉備是個英雄人物,入蜀必為害,不可請他來。」既入,劉巴又勸諫說:「如果派劉備去討伐張魯,是放虎於山林。」劉璋不聽。後來蜀地盡為劉備所得。

    【語意】:比喻放走敵人,後患無窮。精忠岳傳˙第三十一回:倘他逃走去了,豈不是放虎歸山。


    「放虎歸山」 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,留下禍根。

    (出處《三國誌·劉巴》)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

    回覆刪除
  8. 「狗急跳牆」這句
    ,是有些道理的;假如你用棒把狗趕,趕急了它準會「繃」的一跳,越過很高的障礙物。在肉鋪裏看過豬腿吧:豬腿上的皮剝去後,你便可以看到相互交織看的「筋肉」緊緊的附貼在骨骼上,這種肌肉叫做骨骼肌。狗身上也有同樣的骨骼肌。要是用橡皮筋吊縛兩塊木頭,你拉橡皮筋時,便可使這兩塊木片自由分離;若讓橡皮筋收縮,兩塊木片即又靠攏了。狗之所以能夠運動,正是由於肌肉收縮或放鬆的緣因。

    莫以為筋肉僅是一條條的肉塊,其構造也很複雜:它們是由無數根肌肉細絲相互鑲嵌且有次序的排列起來,而且還有神經聯繫著的。動物在運動時,這些肌肉的細絲可成了一架架相互配合、又是相互獨立運動著的「機器」。發動這些「機器」的「燃料」,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 — 腺三磷,在平時,這種燃料大部份都被貯藏著。


    當狗被迫得發慌時,它全身的神經,都處於一種極度緊張的狀態中。這些貯藏看的燃料,是屬於神經系統支配而使用的。在這緊急關頭,大腦皮層便會下令對貯存著的燃料,進行緊急大動用。腺三磷在另一種「脢」的作用下,便極快的放出能量,去發動那數不清的機器,頓時便把肌肉縮短到原來長度的1/3甚至1/4,這一猛烈的運動猛拉骨骼關節,便使狗跳過牆去了。

    在危急關頭時,動物的力氣會特別大的事實,不僅有狗,在我們人類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生。
    出處:戰國策

    語意:狗急跳牆,病急亂投醫
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52408990

    2009年9月16日 下午 5:17

    回覆刪除
  9. 像有活力的龍虎一般,比喻活潑勇猛,生氣勃勃。※語或出《朱子語類.卷九五.程子之書》。△「龍騰虎躍」

    ◣典源◥
    ※《朱子語類.卷九五.程子之書》
    此心紛擾,看著甚方法,也不能得他住。這須是見得,須是知得天下之理,都著一毫私意不得,方是,所謂「知止而後有定」也。不然,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,更把捉1>不得。
    〔注解〕
    (1) 把捉:掌握、把握。

    ◣典故說明◥
    朱熹是南宋的理學家,《朱子語類》這本書記載他與門人弟子間的對話。其卷九五收錄了學生與他討論北宋理學家程顥的一篇文章〈定性書〉,這是程顥在鄠縣作官時,回覆給當代鴻儒張載的一封信,討論「定性」的問題。朱熹告訴學生,所謂定性就是定心,學習任何事都要先將心定下來,心若有紛擾,任何方法都無法學得好,這就是《大學》裡所說的「知止而後有定」。不然有如果像龍虎般的活力,更是難以掌握。後來「生龍活虎」就被用來比喻活潑勇猛,生氣勃勃。
    題辭: 生龍活虎 使用場合: 賀喜題辭/比賽優勝/體育活動
    釋義: 用於祝賀人體育或活動競賽獲勝的賀辭。形容其人如龍虎般活潑勇猛,朝氣蓬勃。
    參考資料http://140.111.1.22/clc/chengyu/pho/fya/fya00849.htm

    回覆刪除
  10. 畫蛇添足
    《戰國策.齊策二》
    典故:在楚國有個專管廟堂祭祀的人,把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們去喝。但是人多酒少,不夠大家分喝,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,想出在地上畫蛇比賽的方式,誰先畫好一條蛇,誰就可以喝那壺酒。比賽開始之後,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很快,不一會兒就畫好蛇,看著別人還在慢慢的畫著,就左手拿著酒壺,右手握著筆又在地上畫了起來,並且還得意地說:「我還能有時間給蛇畫上腳呢!」蛇腳還沒畫好,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,就把酒搶過去,說:「蛇本來就沒有腳,你怎能再給蛇添上腳呢!」說完,就把酒給喝了。


    據《戰國策.齊策二》載,戰國時,昭陽為楚國大將,當時昭陽已攻下魏國的八座城池,接著又計畫討伐齊國,於是齊王派陳軫前來遊說昭陽,請他不要攻打齊國
    ,陳軫就引用了「畫蛇添足」的故事作比方來說明,故事的內容是說: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畫蛇添足」,用來比喻多此一舉,反將事情弄糟。

    語意:多此一舉,反而將事情弄糟。

    資料來源:教育部成語字典

    回覆刪除
  11. 標題:狡兔三窟
    典故原文:
    齊王謂孟嘗君曰:「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。」孟嘗君就國於薛,未至里,民扶老攜幼,迎君道中。孟嘗君顧謂馮諼:「先生所為文市義者,乃今日之。」馮諼曰:「狡兔有三窟,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臥也。請為君復鑿二窟。」孟嘗君予車五十乘,金五百斤,西遊於梁,謂惠王曰:「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,諸侯先迎之者,富而兵強。」於是,梁王虛上位,以故相為上將軍,遣使者,黃金千斤,車百乘,往聘孟嘗君。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:「千金,重幣也;百乘,顯使也。齊其聞之矣。」梁使三反,孟嘗君固辭不往也。齊王聞之,君臣恐懼,遣太傅黃金千斤,文車二駟,服劍一,封書謝孟嘗君曰:「寡人不祥,被於宗廟之祟,沉於諂諛之臣,開罪於君,寡人不足為也。願君顧先王之宗廟,姑反國統萬人乎?」馮諼誡孟嘗君曰:「願請先王之祭器,立宗廟於薛。」廟成,還報孟嘗君曰:「三窟已就,君姑高枕為樂矣。」
    典故語意:
    戰國時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的食客~馮諼。有一次,他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還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。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窟,在緊急時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!」
    出處: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
    語意: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
    資料來源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6040113265

    回覆刪除
  12. 『打草驚蛇』
    典故:
    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《南唐近事》一書中,曾記載著:王魯,南唐人,曾任當塗縣的縣令。他在任上時,貪汙收受錢財。有一天,他在府裡批示案件,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。王魯看了嚇一跳,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,他也有份,於是在卷宗上批示:「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,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,已經有所警惕。」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,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。後來「打草驚蛇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行事不密,致使對方有所警覺,而預先防備。
    出處:
    商戰十三計
    解釋:
    比喻行事不密,致使對方有所警覺,而預先。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www.worldjournal.com/printer_friendly/2359511


    掰掰~

    回覆刪除
  13. [乘龍快婿]


    典故:

    相傳春秋時代(約公元前700年),秦穆公有個小女兒,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。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“弄玉”。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,姿容無雙,聰穎絕倫,但性情孤僻,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。她經常一個人待在深宮裡,品笛吹笙。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,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。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,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,技藝也更加精湛了。
   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,將來可做國君夫人。但弄玉不從,自有主張,若不是懂音律、善吹笙的高手,弄玉寧可不嫁。穆公珍愛女兒,只得依從於她。
    有一天夜裡,公主在月光下賞月,倚著欄桿吹起笙來。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,在和著公主的玉笙。公主仔細一聽,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。一連幾夜,都是如此。公主趁閑談的機會,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。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。一直尋到華山,才聽見樵夫們說:“有個青年隱士,名叫蕭史,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。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,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。”孟明來到明星崖,找到了蕭史,把他帶回秦宮。
    蕭史來到秦宮,正好是中秋節。穆公見他舉止瀟洒,風度翩翩,心裡十分高興,馬上請他吹簫。蕭史取出玉簫,吹了起來。一曲還不曾吹完,殿上的金龍、彩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。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讚道:“真是仙樂!真是仙樂!”
   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。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。學了十幾年,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,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,停在他們的屋子上。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。蕭史、弄玉就住在那裡,不飲不食,不下數年。
    一天晚上,奏完笙簫之後,蕭史對公主說:“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。”公主也說:“這宮廷生涯,我壓根兒就厭煩,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。”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。有一天,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,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,一時間龍鳳雙飛,雙雙升空而去。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。

    語意:
    形容令人滿意的女婿。

    出處:
    初學記、列仙傳
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3/6/12/c13353.htm

    回覆刪除
  14. 守株待兔
    典故:
    有一個農夫,在他耕作的田中央有棵樹。有天他在吃午餐時,他看見一隻兔子跑過來,那隻兔子沒注意前方,就撞上了那棵樹,把自己撞死了。
    農夫便大快朵頤了一番。有了這次的收穫之後,他就不像以前那樣努力的耕作了!他一到田裡便將手中的耕具扔掉,天天守著大樹等兔子自己送上門來。
    結果農夫不但再也沒得到一隻兔子,他的田也因長期沒人耕作,而逐漸荒廢。
    語意:
    用來諷刺想不勞而獲,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的人。

    出處:
    韓非子
    資料來源:
    奇摩知識+

    〈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8030802124〉
    6 號
    柯南

    回覆刪除
  15. 木雞養道:

    典故:齊王很喜歡鬥雞,於是就請了一個以養雞著名的紀子來替他養鬥雞。雞才送走了十天,齊王就派人去問紀子:雞訓練好了嗎? 紀子回答:“還不行哪!那只雞非常驕傲,不能鬥勝。” 可是齊王一心想要讓這只雞趕快上場比賽,所以過了十天,他又派人去問紀子:“不是可以上場比賽了?”“還沒練好呢!現在這只雞一看到對方有所動靜,它就會撲上去,這樣一來,反而不會獲勝。”齊王只好暫時忍耐,又等了十天才問紀子,訓練完了沒,紀子仍然回答說:“還沒有呢!它目到對方會很容易發脾氣,這樣定不下心來是贏不了的。”又過了十天,紀子終於帶著那只雞來見齊王了。“大王,這只雞已經可以上場比賽了。不論別的雞是如何的啼叫挑戰,它絕對不會受到影響,鎮定得就像一只木雞,但是它雄壯威武的德性已經完全具備了,所以其他的雞隻要看 到它,一定馬上掉頭跑掉,絕對不敢上門和它戰鬥。”
    語譯:形容人學養深粹或功夫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木雞即鬥雞
    出處:莊子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5072903945

    回覆刪除
  16. 甯為雞口,無為牛後:

    典故:戰國時期,七國爭雄,其中秦國勢力最

    大,經常侵略別國。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。韓國的國君為

    了保住自己的國家,準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,向秦國屈

    服。就在這時,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,他聽說韓國向秦國

    投降,心中很焦急,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

    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。於是他勸韓王說:“俗話說寧為雞

    口,無為牛後。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,而且還是向他稱

    臣,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?”韓王軟弱膽小,蘇

    秦竭力勸說,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,擺脫秦國的控制。
    “寧為雞口,無為牛後”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,而不

    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。
    語譯:

    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範圍內作主,而不願在大範圍內聽

    人擺佈。
    出處:《戰國策•韓策一》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www.fengshui-chinese.com/discuz/attachment.php?aid=7165

    回覆刪除
  17. 一箭雙雕


    出處:北周長孫晟善射,嘗見二鵰飛而爭肉,長孫晟乃射一箭而同時貫穿兩隻鵰。典出北史˙卷二十二˙長孫道生傳。

    語意:比喻一次舉動便可達到雙倍效果。

     野叟曝言˙第四十八回:『前日花箋,忽被小姐看見,不特不加譴責,反有敬慕先生之意,吟成此詩,先生當力圖之,一箭雙鵰認嫦娥,便不辜負秋風也。』

     官場現形記˙第十二回:『胡統領早存了個得隴望蜀的意思,想慢慢施展他一箭雙鵰的手段,所以姊妹兩個,都是他心坎上的人。』或作『一箭貫雙鵰』、『一箭雙雕』。

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5032506946

    知識+

    30號

    回覆刪除
  18. ◣典源◥


    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
    天下合從。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:「君有將乎?」曰:「有矣,僕欲將臨武君。」魏加曰:「臣少之時好射,臣願以射譬之,可乎?」春申君曰:「可。」加曰:「異日者,更羸1>與魏王2>處京臺3>之下,仰見飛鳥。更羸謂魏王曰:『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4>鳥。』魏王曰:『然則射可至此乎?』更羸曰:『可。』有間5>,雁從東方來,更羸以虛發而下之。魏王曰:『然則射可至此乎?』更羸曰:『此孽6>也。』王曰:『先生何以知之?』對曰:『其飛徐7>而鳴悲。飛徐者,故瘡8>痛也;鳴悲者,久失群也;故瘡未息9>而驚心未至10>也。聞弦音,引而高飛,故瘡隕也。』今臨武君11>嘗為秦孽12>,不可為拒秦之將也。」
    ◣典故說明◥


    據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載,戰國時代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決定聯合起來,以「合縱」政策對抗秦國,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。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,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,因為自己少時好射,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:「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,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,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。魏王不相信。過了一會兒,東方飛來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,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。魏王吃驚地問:『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?』更羸解釋說:『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。』魏王又問:『你怎麼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說:『這雁飛得很慢,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;鳴叫聲悲傷,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。舊傷還沒好,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,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驚惶地往上飛高,舊傷迸裂,掉了下來。』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,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,就像這隻雁一樣,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驚弓之鳥」,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
    語義說明 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
    出處:
    戰國策.楚策四
    資料來源:
    http://dict.idioms.moe.edu.tw/mandarin/fulu/about_main/samebook/sb/b02_01.htm
    教育部成語典
    DoDo26

    回覆刪除
  19. 【驚弓之鳥】

    1.典故 : 戰國時,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。有一天,更羸與魏王在京台之下,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。更羸對魏王說:“大王,我可以不用箭,只要把弓拉一下,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。”“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?”魏王問。更羸說道:“可以。”說話間,有雁從東方飛來。當雁飛近時,只見更羸舉起弓,不用箭,拉了一下弦,,隨著“咚”的一聲響,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。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,連聲說:“真有這樣的事情!”便問更羸不用箭怎麼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。更羸對魏王講:“沒什麼,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。”“你怎麼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?”魏王更加奇怪了。更羸繼續對魏王說:“這只大雁飛得慢,叫得悲。”更羸接著講:“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,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。傷口在作痛,還沒有好,它心裡又害怕。當聽到弓弦聲響後,害怕再次被箭射中,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。一使勁,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,疼痛難忍,再也飛不動了,就從空中掉了下來。”

    2.出處 : 戰國策

    3.語譯 : 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。

    4.資料來源 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5012302510

    回覆刪除
  20. 標題:投鼠忌器
    典故: 大家明明想打討厭的老鼠,卻因為老鼠就在寶貴的器物旁,為怕傷及器物,所以不敢出手。這種情況正如眾人明明想懲處皇上身旁的奸佞,但卻因為他們是親近皇上的高官大臣,為怕傷及皇上,所以只好作罷。再說,皇上本是以禮義廉恥來治理大臣,即使他們真有重大過失,寧可賜死也不會施以羞辱。因此,在刑法上,士大夫們也不會遭受黥面割鼻這樣的刑罰。這種種舉措,都是因為大家尊重、敬愛皇上,怕若施加刑懲於這些親近皇上的重臣,會使皇上一併有受辱的感覺啊!
    出處: 漢書.卷四十八.賈誼傳
    語意:比喻做事有所顧忌,不敢下手
    資料來源: http://dict.idioms.moe.edu.tw/pho/fyc/fyc00071.htm
    http://163.20.125.4/article/4/417.doc

    阿媛

    回覆刪除
  21. (井底之蛙)
    1典故:一隻青蛙住在一個陷井[1]之中,一天遇到了一隻來自東海的巨鱉。青蛙對鱉說:「你看我多快樂啊,出去可以在井邊跳來跳去,回來了可以在井裡的洞中休息,在水中可以只把頭和嘴巴露出來,還可以把腳踩在軟軟的泥里。那些蝦米、螃蟹、蝌蚪哪個能比得上我?我就是這一井之主,多麼地快樂!你幹嘛不常到井裡來看看呢?」那隻巨鱉於是想進到井裡,可井卻小得連腳都放不進去。鱉對青蛙說:「你見過大海嗎?其闊何止千里?其深何止千仞?大禹治水之時十年中有九年洪水,也沒有使大海水量增加,商湯之時八年中有七年旱災,海水也沒有減少多少。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響,這才是住在東海的大快樂呢。」井裡的青蛙聽了,驚呆了,方才知道自己所居之地是何等的微不足道。

    這則寓言深刻諷刺了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眼界狹小。



    2出處:《莊子》「外篇·秋水」

    3語譯:用來比喻和諷刺眼界狹窄或學識膚淺之人。

    4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   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A%95%E5%BA%95%E4%B9%8B%E8%9B%99

    回覆刪除
  22. 標題:一箭雙鵰
    典故:
    南北朝時,北周有一個將軍,名叫長孫ㄕㄥˋ,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,尤其擅長騎馬和射箭。因為他的射箭技術非常好,射出的箭又猛又準,所以大家都稱他為[神箭手]。



    有一年,北周君臣發現西北邊境上,強大的突厥國在操練兵馬,心裡都非常憂慮,唯恐戰事一起,會傷害到許多無辜的百姓。



    在經過三番兩次的密商對策之後,朝廷決定派文武雙全的長孫ㄕㄥˋ出使突蹶國,作友好的訪問。



    突厥王一聽說北周的大使來了,就準備趁機試探北周人的武功。



    他將長孫ㄕㄥˋ帶到王宮外狩獵,首先是長孫ㄕㄥˋ的馬術,沒想到長孫ㄕㄥˋ縱身上馬,快如閃電,長鞭一揮,馬兒如飛一般的奔馳而去,速度快的連突厥王都忍不住喝采起來。



    正當大家在為長孫ㄕㄥˋ精湛的騎術讚嘆不已的時候,天空中突然出現兩隻兇猛的大雕同搶一塊肉,突厥王又趁這個機會事了一下長孫ㄕㄥˋ的箭術。只見長孫ㄕㄥˋ毫不遲疑的搭弓上箭猛出一手,[咻]一聲,兩隻雕就一箭穿心,應聲落地。兩旁的是為都看傻了眼,一股勁兒的拍手叫好,突厥王對他更是欽佩萬分。



    從此以後,突蹶王和長孫ㄕㄥˋ便成了非常重要的朋友,而北周和突厥王也因此維持了一段很長的和平。



    [一箭雙雕]這個成語就這樣流傳下來了。
    出處:南北朝時
    語譯:比喻一舉兩得
    資料來源:網路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nf2775.htm






     





     

    回覆刪除
  23. 亡羊補牢


    自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臣聞鄙語言:見兔而顧犬,未為晚也;亡羊而補牢,未為遲也。”戰國時代,楚國有一個大臣,名叫莊辛,有一天對楚襄王說:“你和州侯、夏侯、鄢陵君和壽陵君這四人個專門講究奢侈淫樂,楚國一定危險啦!襄王聽了,怒斥了他一頓。莊辛繼續說:“如果你一進寵幸這些人,楚國一定要滅亡的。”五個月後,秦國果然派兵侵楚,襄王被迫流亡外地,便派人把莊辛找回,問他有何辦法,莊辛很誠懇地說:“我聽說過,看見兔子才想起獵犬,這還不晚;羊跑掉了才補羊圈,也還不遲。”“亡羊補牢”後用來比喻發生錯誤以後,要及時糾正、補救。

    資料來源http://big5.huaxia.com/hb-tw/2006/06/768517.html

    洋洋 60917

    回覆刪除
  24. 語意:指古代的一種遊戲。把馬披上偽裝的外皮,裝扮成其他動物,但馬腳沒有掩飾好而露了出來。比喻隱蔽的真相洩露出來典或出唐.張鷟《朝野僉載》。「東窗事發」


    典源: 唐.張鷟《朝野僉載》(據唐.馮贄《雲仙雜記.卷九.麒麟楦》引)
    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。或問之,曰:「今假弄麒麟者,必脩飾其形,覆之驢上,宛然異物,及去其皮,還是驢耳。無德而朱紫,何以異是?」
    楊炯: 西元650~693,唐朝華陰人,為當時的著名文人,「初唐四傑」之一。幼時聰慧,十歲舉為神童。武后初年,因受其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事的影響,貶為梓州司法參軍,後改授盈川令,卒於任內。楊炯擅長五言律詩,邊塞詩則以氣勢盛大見長。有《楊盈川集》。
    麒麟楦:唐代時的一種雜耍,用驢子裝扮成麒麟戲耍。楦,音ㄒㄩㄢˋ。
    朱紫:朱衣紫綬,古代顯貴者的服色。比喻高官。
    典故: 「露出馬腳」的典源不太容易考訂,就語義來看,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本來隱藏起來的真相洩漏了。也許是古代有這麼一種遊戲,用馬來裝扮成其他動物,外表披上偽裝的外皮,但是因為馬腳沒有掩飾好,所以馬腳一露出來,大家都知道那是馬去偽裝的。在文獻上,類似的情節倒有一個。唐代馮贄的《雲仙雜記.卷九》引了唐代張鷟(ㄓㄨㄛˊ)《朝野僉載》中一段「麒麟楦」的故事。這段故事和初唐大詩人楊炯有關。話說楊炯常用「麒麟楦」來取笑在朝為官的人,有人就問他為什麼。楊炯說:「我們在玩麒麟楦時,用驢子來假扮麒麟。把畫了麒麟樣子的外皮往驢子身上一套,從外表看的確很像,但是一把外皮拿掉,到底還是頭驢子啊!缺少內在修養,光穿著光鮮亮麗官服的人不也一樣?」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,唐代曾有類似以馬裝扮其他動物的雜耍,或者這種雜耍就是「露出馬腳」的來源。
    野豬

    回覆刪除
  25. 雞犬不寧
    從前有個地方叫永州,專門出產一種奇怪的蛇,這種蛇毒性很強,被他咬到的人,無藥可治﹔不過,這種蛇曬乾做成藥,可以至百病。因此,當時皇帝就下令:只要呈現兩條這種毒蛇,就可以抵繳一年的租稅。
    ......
    有人問他:[難道你不怕死嗎?]他流著眼淚悲傷的說:[如果不去捕蛇,暴橫的差使來了,怎麼辦?你不知道,他們到我鄉裡催稅時,東邊喊、西邊叫,吵的連雞狗都不得安寧。去年,幾乎每一戶人家的糧食都被強走了,只有我們,因為送上兩條蛇,糧食才可以留下來慢慢吃。唉!我寧願每年冒著兩次生命危險,也不願意當個餓死鬼呀!]說完話,他擦擦言類,就上山去了。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5091408614

    60913潘威宏

    回覆刪除
  26. 標題:走馬看花
    典源:傳說有個叫貴良的跛子,想找一位漂亮的妻子,便托朋友華漢做媒。這時,正巧也有個叫葉青的姑娘,鼻子有些缺陷,一直找不到如意郎君。
    華漢心裏暗自叫好說:「這兩人豈不是天上一只、地下一對嗎?」不久,他卻遲疑起來,心想:「一個跛子,一個歪鼻,這件事可不好辦!」
    這華漢平常最有主意,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。第二天,他便叫貴良穿戴整齊騎著駿馬,從葉青家門前走過;再請葉青打扮一番,手拿鮮花遮住鼻子,裝做低頭聞香的樣子。葉青慢慢的抬起頭,瞄見騎在馬上的貴良瀟灑儒雅、風度翩翩,不禁心神蕩漾、。貴良看到拿花遮羞的葉青,腰細如柳、嬌媚動人,心裏歡喜到了極點,馬上下聘迎娶。
    新郎興奮的掀起新娘紅巾,一看新娘鼻子奇醜無比,踉哴蹌蹌的倒退三步。新娘發現良是個跛子也大吃一驚,兩人想起當初「走馬看花的」情景,相對大笑起來說道:「這叫天作之合」。
    以後,「走馬看花」便被拿來形容馬馬虎虎的望幾眼,而沒有仔細的去觀察。花」卻不是做事、觀物應有的態度。
    出處:唐朝
    語意:馬馬虎虎的望幾眼,而沒有仔細的去觀察。
    資料來源: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5122109497

    回覆刪除
  27. 標題:兔死狗烹

    典故:王句踐大夫范蠡,曾經替越國出過了不少力,使得越國得以打敗吳國,成為霸王。對越國來說,范蠡可是個大功臣,本來他是可以安享富貴的,但是范蠡卻沒有這麼做,他寧願捨棄榮華富貴,而自行引退,過著淡泊的生活。就在眾人一片惋惜聲中,范蠡又託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,他勸文種也捨棄功名富貴,以免招惹災禍。

    語意:兔子死盡,用來捕兔的獵狗失去了作用,故而烹食之。世家:狡兔死,走狗烹。比喻事成之後,出過力的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。

    出處:西遊記˙第二十七回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dict.idioms.moe.edu.tw/chengyu/mandarin/fulu/about_main/lowpin/fu16648.htm#

    回覆刪除
  28. 標題:瞎子摸象
    典故:幾 個 瞎 子 通 過 摸 象 來 以 了 解 象 的 樣 子 , 由 於 每 人 所 摸 的 形 狀 不 同 , 對 其 形 容 亦 不 同 , 故 為 此 而 爭 論 不 休 。
    語義:觀 事 物 時 只 看 片 面 , 以 偏 概 全 。
    出處:
    涅盤經:「眾盲摸象,觸其耳者言象如箕,觸其腹者言象如甕。」道原.景德傳燈.洪進禪師

    來源http://www.chiculture.net/0207/0207lit/0207lit_idipo_d009.shtml

    回覆刪除
  29. name: 綺綺 date: 2009 /09 /17
    http://all4test.wordpress.com/category/%E6%8C%87%E9%B9%BF%E7%82%BA%E9%A6%AC/
    指鹿為馬
    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
    秦二世時,丞相趙高野心勃勃,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。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,有多少人反對他,他心中沒底。於是,他想了一個辦法,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,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。
    一天上朝時,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,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:「陛下,我獻給您一匹好馬。」秦二世一看,心想:這哪裡是馬,這分明是一隻鹿嘛!便笑著對趙高說:「丞相搞錯了,這裡一隻鹿,你怎麼說是馬呢?」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:「請陛下看清楚,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。」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,將信將疑地說:「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?」趙高一轉身,用手指著眾大臣,大聲說:「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,可以問問眾位大臣。」
   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,私下裡嘀咕: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?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!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,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,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,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。
   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,不敢說話,因為說假話,對不起自己的良心,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。有些正直的人,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。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,對皇上說,「這確是一匹千里馬!」
    事後,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,甚至滿門抄斬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指鹿為馬」,用來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0. 標題:騎虎難下
    典故:永嘉之亂後,天下仍不太平,各地均有叛亂。晉成帝時,蘇峻起兵叛亂,情勢十分危急。那時以陶侃為首,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,卻一直無法取勝。陶侃感到勢不可為,想要退兵,溫嶠便說服他,說:「天子受到小人逼迫,社稷動盪不安,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。如今的情勢,已經不容我們退縮,就好像騎上了老虎,難以下來啊!」陶侃無法反駁,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,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。後來「騎虎難下」這句成語,就從南朝宋.何法盛〈晉中興書〉所記溫嶠言「騎虎之勢,可得下乎」演變而出。
    出處: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:「騎虎不敢下,攀龍忽角天。」
    語意:比喻事情迫於情勢,無法中止,只好繼續做下去。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140.111.34.46/chengyu/pho/index/i00070.htm#
    教育部成語典

    回覆刪除
  31. 【與狐謀皮】

    1.典故:周朝的時候,有一個人想辦一席豐富的筵席,需要大量的羊肉,他想了半天,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來。他認為既然羊肉長在羊的身上,為什麼不和牠們商量呢?於是,他走到羊群的前面,客氣的說﹕【羔羊們,我想辦一席美味的羊肉宴,請你們讓我割幾片肉好嗎?】羊群聽了,大驚失色,便一窩蜂似的逃到森林裡去躲避了。結果,那個人一無所得。又有一次,那個人想做一件皮裘,他知道製裘的原料是狐狸皮;他想,狐狸皮出在狐狸身上,去跟狐狸們商量一下,或許會有辦法。想著,想著,他便跑到山上去找狐狸,對牠說﹕【狐狸,我知道你身上的皮,製起皮裘來,是相當值錢的,請你剝下一層皮給我好嗎?】狐狸一聽,怒目而視,然後掉頭不顧,一溜煙的跑回深山重谷裏頭去了。當然,那人想製狐裘,也沒成功。

    2.出處:符子

    3.語意:把一定不會成功的事,或者是向惡人求施捨,向強者求憐憫,而絕對不能如願的情形。

    4.資料來源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6011100274

    回覆刪除
  32. 標題:騎虎難下
    典故:永嘉之亂後,天下仍不太平,各地均有叛亂。晉成帝時,蘇峻起兵叛亂,情勢十分危急。那時以陶侃為首,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,卻一直無法取勝。陶侃感到勢不可為,想要退兵,溫嶠便說服他,說:「天子受到小人逼迫,社稷動盪不安,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。如今的情勢,已經不容我們退縮,就好像騎上了老虎,難以下來啊!」陶侃無法反駁,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,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。後來「騎虎難下」這句成語,就從南朝宋.何法盛〈晉中興書〉所記溫嶠言「騎虎之勢,可得下乎」演變而出。
    出處: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:「騎虎不敢下,攀龍忽角天。」
    語意:比喻事情迫於情勢,無法中止,只好繼續做下去。
    資料來源:http://140.111.34.46/chengyu/pho/index/i00070.htm#
    教育部成語典

    回覆刪除
  33. .牛鬼蛇神



    注音一式:ㄋ|ㄡˊ ㄍㄨㄟˇ ㄕㄜˊ ㄕㄣˊ
    通用拼音:niu gui sh shn 
    漢語拼音:ni u sh shn 

    釋義:

    牛鬼,神話傳說中陰間的牛頭鬼卒。蛇神,傳說中人面蛇身之神。牛鬼蛇神泛指各種奇形怪狀的鬼神,或讚美詩意境虛幻怪誕,神奇莫測。語出唐˙杜牧˙太常寺奉禮部



    李賀詩集序。
    轉貼自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09012901888
    帥氣A均

    回覆刪除
  34. 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】
    春秋末期,吳越兩國爭戰,結果,越國戰敗,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,吳王派擔任王宮裡餵馬的工作。可憐得勾踐以一個國君的身分來擔任這個卑微的工作,心裡實在又氣又恨,不過他還是忍氣吞聲,盡心盡力的服侍吳王,以爭取返國的機會。春秋末期,吳越兩國爭戰,結果,越國戰敗,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,吳王派擔任王宮裡餵馬的工作。可憐得勾踐以一個國君的身分來擔任這個卑微的工作,心裡實在又氣又恨,不過他還是忍氣吞聲,盡心盡力的服侍吳王,以爭取返國的機會。
    等呀等呀,勾踐逐漸獲得吳王的信任,終於得以順利返回越國。勾踐回國之後,決心報仇雪恥。他設法將美女西施獻給吳王,吳王一看到美麗的西施,就被他迷住了,就在也不管國政了,天天和西施在一起玩樂。
    找吳王,吳王覺得很好奇,究像姬友訊問原因。姬友回答說:「事情是這樣的,剛才兒臣在御花園,看到一知蟬躲在樹枝裡鳴叫,他後面有一隻螳螂,正伸長手臂準備撲過去。這時候,螳螂的後面又飛來一隻麻雀,麻雀的眼睛盯著螳螂,好像要一口把螳螂吞下去似的。兒臣一時好玩,拿起手上的弓箭對準麻雀,我顧著射麻雀,沒注意腳邊有一攤水,結果就跌到水裡,弄得全身溼淋淋了。」
    有一天,吳國太子姬友手上拿著弓箭,渾身溼淋淋的進王宮
    吳王聽了,哈哈大笑的教訓他,要把眼光放遠,不要只顧眼前的好處,而忘了注意可能遭遇的危險,姬友就以這番道理反勸吳王,提醒吳王應該提防越國趁機偷襲。可惜吳王依然執迷不悟,由於吳王不聽大家的忠告,吳國後來終於被越國消滅,吳王也落得自殺身亡的下場。
    參考資料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6100410466
    60313 潘威宏











    吳王聽了,哈哈大笑的教訓他,要把眼光放遠,不要只顧眼前的好處,而忘了注意可能遭遇的危險,姬友就以這番道理反勸吳王,提醒吳王應該提防越國趁機偷襲。可惜吳王依然執迷不悟,由於吳王不聽大家的忠告,吳國後來終於被越國消滅,吳王也落得自殺身亡的下場。
    參考資料
   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6100410466

    回覆刪除
  35. 沛沛
    標題:明珠生蚌
    典故:東漢時,一個名叫韋端的大將軍,有兩個兒子,長子叫元將,次子叫仲將,兩人都非常地優秀。當時在文壇上享富盛名的孔融,與韋端一家有深厚的世交關係。有一次,孔融寫給韋端一封信,信中提到:「前幾天元將來訪,我看他學問高深,才華洋溢,氣度恢宏,將來必定是個能創立大事業的人才。昨天仲將又來訪,我看他資質聰敏,性情敦厚,將來也一定能繼承家業,光耀門楣。沒想到這麼一對寶貴的珍珠,竟然會是出自你這個老蚌的身上,實在是太珍貴了!」因為當時韋端的年紀已大,所以孔融就用老蚌來比喻他,又用珍珠來比喻兩個優秀的兒子。「老蚌生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《書言故事.子孫類》:「言人父子俱美,曰老蚌生珠。」說的正是此事。
    語意:比喻老年得子。
    出處:漢.孔融〈與韋端書〉(據《三國志.卷一○.魏書.荀彧荀攸賈詡傳.荀彧》裴松之注引)
    資料來源:教育部成語典

    回覆刪除
  36. 謝謝你們提供的動物成語喔!!讓我好完成我的作業!!!

    回覆刪除

記得留下自己的座號或名字~